|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
发表于:2010/11/17 16:01:48 浏览次数:3999 |
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是体现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的重要方面,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对教育的质的规定,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具体化。因此,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正确设计好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只有正确把握了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做到健康和谐发展。 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认识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阐述。总体上看,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而其内涵在不断丰富,日益明确。 从20世纪80年代的职业大学到以后的“三教统筹”办高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即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人才”或“实用性人才”、“专门人才”等。比较典型的表述有: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 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这个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而对高职人才的定位,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周济部长在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等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明确高职培养的人才就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或者叫‘银领’人才,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从以上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来看,虽然表述不同,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并呈现出发展性的特点。这是因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客观上体现了它的社会功能与性质 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表述进行归纳,可以看出,虽然表述不同,但有以下几点共同要素: 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差异的;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要高,即现在提出的所谓高技能人才: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 二、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辨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经常用不同的概念来表述,那么,怎样来理解不同的人才类型就显得非常重要。 人才类型通常按“二分法”分类,即: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中,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种类型。据此,社会人才又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四分法”: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一般来说,学术型与工程型人才在我国由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一般通过职业教育来完成。 技术型人才主要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把工程型人才或决策者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成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实际上属于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又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生产类,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建筑施工员、植保技术员等;管理类,如车间主任、工段长、设备科长、护士长、行政机关中的中高级职员;职业类,如会计、护士、医士、导游等。技术型人才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强调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工程型人才相比,技术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①相关的专业知识面要求更宽广些;②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更强些,特别应具备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⑧有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协调组织好所在工作群体的能力;④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更强调工作实践的作用。 技能型人才,要求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主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这类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其主要依赖操作技能进行工作,即技术型人才需要较多的技术理论和智力技能,而技能型人才在动作技能上更熟练和更有经验。各种技艺型操作型的技术工人属于这类人才,所以,又称之为技艺型、操作型人才。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设备的自动化与综合化程度较高,一些高技术设备的操,虽有操作任务,但不能简单地归入技能型人才,这就要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与寡,才能决定其是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 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仅有分工的区别,还有层次的区别。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含量在许多工作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这两类人才重叠交叉之处也有很多。 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后,学术界对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存有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高技能人才即“能工巧匠”,指那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在现场生产工艺、机电维修、模具制造等现代加工设备还无法解决和保证的领域中,能做到手到病除的优秀技术工人。还有人认为高技能人才不成立,等等。李宗尧先生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当代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高技能人才属于技能型人才类型。 那么怎样理解高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类型的关系呢?李宗尧先生认为:高级技能人才是实际操作型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是经过专门高等学校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特长,专司专业技术和管理的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工作是工程技术人才工作的后继工序,因而高级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之间的联系非常紧高职院校人才的根本方向,也是高素质人才所基本具备的知识和素质要求。这一点不能省略。 “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各类生产第一线”,这条要求主要反映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方向。这里的生产第一线,包括了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经营业务岗位和高级技术岗位,生产第一线的人才。“复合性”是很重要的特点,“各类生产第一线”基本包含了对高职人才的“复合型”的要求。 “外向型”主要是针对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过分注重专才的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国际意识、国际视野的基本素养所提出来的。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对外开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没有注重国际竞争、交往等国际意识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在创业能力、国际交往、外向型等方面明显不够。加入WTO,原有的制度性障碍不复存在,外企大量出现在我国,我国的企业也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因此,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都急需寻找能与企业相互合作、代理的伙伴,在管理水平以及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以适应一些国际惯例,这样,对外向型的高职人才的需求量将大为上升。为此,丰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规格就显得极为重要。 “技术技能型高等专门人才”,体现了以技术型人才为主体目标,又包含了高技能型人才,且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属性。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具体的培养目标比较多样,几乎覆盖社会各行各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完全只提“技术型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没有体现出人才类型的“重叠性”与偏向性。现在,我国理工类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大的部分要到基层第一线从事技术性较强大应用工作,为此,普通本科院校也在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也有重叠交叉部分,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生要从事技术性工作,首先必须有较高的技能。如果只把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现在高职院校发展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技术”而抛弃“技能”。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是在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有了深刻认识,如果用一个简单的“高技能”人才来概括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也不是全面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刻地分析,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 |
|
|
|